close

2013.11 BC裁判講習 (28)--悟拳悟不全.jpg ZN5C6149.jpg ZN5C6158.JPG 從輕浮到腳踏實地2.JPG 錦神照片1.JPG 錦神照片2.JPG    

鬆、沉、轉

2014/05/04藍錦坤

   鄭曼青宗師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學太極拳者,十之六七,得匆匆學畢一套功架,便以為了事,真寶山空入,殊為惋惜」。雖然已事先告訴自己,學太極拳從熟練到精巧,過程中一定有很多難關要克服,但當功架匆匆學完後,慢慢覺得自己的體會與領悟似乎開始停滯了。桂禎老師很能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因此不厭其煩的將鄭子太極拳的精髓--鬆、沉、轉,在各式的體現反覆的講解說明,無非希望我們能早日突破目前的狀態,真正體會到太極拳的妙處。

   「鬆、沉、轉」,說明行拳時的順序:先放鬆,讓身體回到無極狀態,此時兩腳平均受力,然後將身體的重量放到一隻腳(實腳),即是沉,接著將身體的重量從實腳的腳後跟慢慢移動到湧泉及腳拇指(移動時,身體與屁股均不可動),然後定住,膝蓋、腳拇指及姆指根部要向下踏實,此時即是建立軸心,這也是黑皮書中「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重量要下放到腳底的意思。然後實腳的胯要放鬆,接者轉腰(注意不是轉屁股),虛腳同時自然內扣,如此才是正確的轉身動作,這也是許老師常說的「軸心建立之後,腰再旋轉」。原來太極拳的動靜間,身體內部的細微動作是如此的複雜,難怪自己打拳總是沒做到位,無法體會鬆柔的感覺。

   太極拳是師法自然的一種運動,因此隨時可以練習,正如鄭子太極十三篇的養生全真第八中所提及「行坐處臥,言笑飲食之際,皆可運用養氣之功」。所以桂禎老師教導我們,在平時走路時就可以練習一下炁行大週天與體會太極的陰陽虛實變化。走路的時後,要「踏實」腳的內側,而非腳的外側,是要練強脛骨而非練腓骨。而所謂「踏實」也就是將身體的重量從實腳的腳後跟,慢慢移動到湧泉及腳拇指,到位踏實後,鬆腰,尾閭往前,虛腳自然就會往前,要注意虛腳向前時勿提太高,以免消耗能量。然後虛腳再重複「踏實」的要領漸漸踏實,如此周而復始,即是太極拳的走路練功法。原來我所習慣的走路方法和老師所說的走路差這麼多,難怪我走路會累。

   站樁是太極拳的基本功,但是郝宏偉大師曾提醒我們「莫站枯樁」。桂禎老師教導我們站太極樁時:膝蓋要向下,腳踝要摺且定住,就像跪姿,腰向後鬆,尾閭向前,腳拇指及姆指根部要和膝蓋一樣向下踏實,能踏多久就多久,因為炁會自然向上,所以我們的意念只要向下踏實即可。初期大腿內側會痠是正常的,但要練到站太極樁時,膝蓋以上是放鬆的而膝蓋以下才是緊的,如此才算是入門。如果能將站樁姿勢做正確,每次十五分鐘已經很足夠。難怪自己站三十分鐘也不累,原來是自己的姿勢不正確。

   太極拳外形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身體裡面的細微動作,如果沒有桂禎老師不厭其煩與無私的教導,自己真的不知何時才能體會到。而「以柔克剛」、「四兩撥千金」對自己而言將永遠只是停留在電影特效而不可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鬆、沉、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歸真 的頭像
    歸真

    歸真養生太極拳部落格

    歸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